潛江小龍蝦: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
更新時間:2020-12-01 15:26:58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中國知識產權資訊網
3月21日,2020年潛江小龍蝦開捕儀式在潛江中國小龍蝦交易中心舉行,為潛江市各企業全面復產復工按下了“快進鍵”;4月初,潛江餐飲業有序放開堂食,蝦皇、楚蝦王等小龍蝦餐飲企業營業額穩步恢復,蝦皇每日線上銷售300多單,楚蝦王每日線上銷售600多單,業務量大幅增加;經過一個夏天的火爆銷售,潛江小龍蝦不僅僅滿足了全國“吃貨”的味蕾,更是裝滿了當地依托“蝦—稻”產業脫貧人民的口袋。
潛江,江漢平原之上,一座富饒靈動之城。境內河渠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孕育出潛江小龍蝦、潛江蝦稻等特色產品。近年來,潛江市以“蝦—稻”產業為主導,充分挖掘潛江小龍蝦地理標志產品市場潛力,加強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有力地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19年,潛江市蝦稻共作面積達到80萬畝,小龍蝦交易額突破80億元,“蝦—稻”產業綜合產值達到420億元。其中小龍蝦產業形成了集科研示范、良種選育、苗種繁育、生態養殖、加工出口、健康餐飲、冷鏈物流、精深加工、節慶文化等于一體的完備產業鏈,帶動就業超過10萬人,推動2萬多人脫貧、5000人回鄉創業,充分發揮了潛江小龍蝦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一方水土帶來一方繁榮
夏日的清晨,如果你在稻田里看見裹著泥巴的幾只小龍蝦在“掐來掐去”,你不用感到驚訝。作為小龍蝦的產地,聰明的潛江人為了充分利用潛江小龍蝦地理標志產品優勢,探索出了“蝦—稻”產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這種“三權分置、土地流轉、農民參與、互利共贏”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帶動農民施行“蝦稻共作”,每畝可以增收3000元至7000元,畝收入過萬元的達20%以上。
熊口鎮趙腦村的毛昌兵曾是村里的貧困戶,原本僅靠著幾畝薄田種植水稻艱難度日,還需要撫養正在讀書的弟弟,日子過得緊巴巴的。2014年,華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趙腦村流轉全村1.2萬畝土地,并建成220個蝦稻共作標準單元向農戶發包,通過“反租倒包”,實行標準化經營。毛昌兵在村“兩委”班子的幫助下,承包了40畝蝦稻田,成了該村第一批“吃螃蟹”的村民之一。幾年間,他通過蝦稻共作脫了貧、致了富,每年都可以獲得20多萬元的收入,不僅供弟弟讀完了大學,還買了車、買了房。毛昌兵開心地說:“這些年村里發展‘蝦—稻’產業,變化可大啦,路變寬了,新房多了,車也多了,最重要的是咱們老百姓的錢包變鼓啦!”
目前,潛江小龍蝦、潛江蝦稻已經成為潛江富民強市的第一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的第一示范產業。截至2020年6月,全市共有4455戶貧困戶從事“蝦—稻”種養,面積達5.0035萬畝,人均增收超1萬元。在第十一屆湖北(潛江)龍蝦節暨第四屆“蝦—稻”產業博覽會開幕式上,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了“潛江龍蝦”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結果:“潛江龍蝦”區域公用品牌價值227.9億元,比2019年同期增長11.9%,再次位列中國小龍蝦區域品牌第一名。
貼心服務換來市場重振
為了推動潛江“蝦—稻”商標品牌發展戰略,充分利用潛江小龍蝦地標產品這塊金字招牌,潛江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想企業之所想,甘當“店小二”,為市場主體提供熱心服務。
2019年12月20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批復,同意委托潛江市設立的商標受理窗口啟動運行。潛江市市場主體要辦理商標相關業務,不用再像過去一樣赴北京或委托代理機構辦理,在當地即可完成相關工作。潛江商標受理窗口自設立以來,共辦理商標業務73件,接受各類商標咨詢300余人次。今年6月,潛江商標受理窗口主動與當地小龍蝦產業相關行業協會對接,上門指導辦理地理標志商標授權許可備案和集體成員變更登記,為地理標志商標注冊節省了大量時間和經濟成本。
疫情期間,潛江市委、市政府設立了2億元專項資金,精準支持中小微企業和“蝦—稻”產業相關企業發展。與此同時,潛江市政府多次召開政銀企對接會議,幫助企業與各大銀行簽訂了融資合作協議46家次,總授信金額194.16億元,切實解決了企業融資難題。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間,為了更好地為市場主體打氣,“粵”過千里“吃”援“鄂”貨——南方都市報直播帶貨活動舉行,潛江市委書記吳祖云走進直播間,線上為潛江小龍蝦“打call”“帶貨”。在90分鐘的直播中,共計售出6000噸小龍蝦,價值超2.2億元。在電商平臺小米有品直播頻道的專場直播活動中,潛江市副市長王緒軍現身直播間為潛江小龍蝦代言推介,直播30分鐘觀看人數超100萬人次……在日前舉辦的2020年潛江網絡龍蝦節上,潛江亮出疫情以來直播帶貨小龍蝦的成績單:累計銷售潛江小龍蝦產品約2.4萬噸,銷售額近13.5億元。
脫貧攻堅,最根本的途徑是發展。有產業支撐,才能從源頭上拔掉“窮根”。對于潛江人來說,潛江小龍蝦不僅是一份美食,更是脫貧致富的“金字招牌”。如今的潛江小龍蝦早已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俄羅斯足球“世界杯”等重大國際場合,成為美食愛好者們一個繞不開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