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產品和服務才是上海需要的“四大品牌”?是政府部門說了算,還是交給市場自己決定?上海的答案是后者。今天,53家企業的50個產品和36項服務通過第三方認證,成為首批“上海品牌”。這些各行各業的翹楚在參與國際競爭的同時,將為上海代言,為先進的服務、制造、購物和文化鼓與呼。
“品牌評選”讓專業機構主導
長期以來,上海有不少品牌評選活動由政府部門主導,雖然能確保權威性,但獨立性、專業性和社會認可度在逐漸降低。
“時常有人來問,這些品牌究竟該由政府來評選,還是由真正的市場主體來投票。”上海市質監局局長黃小路坦言,這些追問讓政府部門反思,運作多年的各類品牌評選是否該“放手”了。
國務院《質量發展綱要》提出,要建立完善與國際接軌的品牌價值評價體系,增強品牌價值評價的國際話語權。參照國際先進經驗,政府部門退居幕后,把品牌價值評價交給專業第三方,是普遍且行之有效的做法。
2015年起,上海開始尋覓專業第三方,包括瑞士通標、德國萊茵、法國必維等在內的8家全球業績排行前10名的國際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攜手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等7家國內權威認證機構、科研機構及協會,組成了上海品牌國際認證聯盟。該聯盟依照國際通行的合格評定方式,對自愿申請認證者進行認證。認證中,看重申請者是否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產品或服務質量是否卓越、管理模式是否精細先進、是否形成了行業內領先的品牌效應、是否誠信經營、是否秉承綠色發展理念和履行社會責任等。
“國際一流”執行世界頂級標準
此次,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車分公司有8款產品躋身“上海品牌”。公司質量保證部總監顧裕弟激動之余,對認證過程的嚴苛印象深刻:“許多國內領先的一線品牌也被刷了下來,因為執行的質量標準和管理體系對標國際一流水準仍有差距。”
“‘上海品牌’的口號是‘上海品牌的皇冠,走向世界的名片’,如果不能比肩國際一流水準,怎樣為上海代言?”市質監局質量發展協調處副處長王崢透露,“上海品牌”的認證規則中創設了一項要求:企業除了要有能比肩國際一流水準的能力,還必須有國際一流的標準,執行了一流標準,才能穩定生產或提供一流產品或服務。否則所謂的“國際一流”,可能只是“靈光乍現”。
縱觀首批“上海品牌”獲得者,手中都掌握著至少一項國際一流的標準,并嚴格執行。上汽乘用車分公司更是拿出了首個互聯網乘用車團體標準,為互聯網乘用車的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識、運輸和儲存等定下“基調”。目前,這項標準已得到泰國市場認可,執行標準的7000多輛上海產名爵互聯網乘用車已經在曼谷、清邁等城市馳騁。
“上海品牌”渴望被全球認可
把品牌價值評價交給第三方認證機構,政府部門可以騰出更多精力做好監管和服務。
目前,“上海品牌”的管理規定正在研究制定,參考我國產品強制性認證的經驗,如果“上海品牌”在市場監督抽查中被發現產品或服務無法達到企業承諾的國際一流水準,將需要重新評估。“上海品牌”認證方還考慮引入競爭機制,第一批“上海品牌”公布后,同類型產品或服務如要申請認證,必須和前者達到同一甚至更高的高度。前者一旦被“后浪”趕超,又無力追趕,可能會被取代。
服務方面,“上海品牌”將獲得政府采購項目優先權、所在地配套獎勵扶持等方面的政策優惠。同時,“上海品牌”正在申請
商標注冊,獲得批準后,企業通過“上海品牌”認證的產品或服務可以打上這一“金字招牌”。
“上海品牌”還有望在即將舉辦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組團“吆喝”,讓全球都能聽到并且記住上海“四大品牌”的代表。“上海品牌”將嘗試和國內外一些認證機構或相關組織合作,實現品牌價值互認——通過認證的“上海品牌”,其信用、資質等將在國內外的聯盟城市或地區直接被認可,快速進入市場,搶占先機。
分析經過大浪淘沙后的53家“上海品牌”企業,還能看出“上海品牌”的氣質——“高精尖”+“有溫度”。通過認證的“上海品牌”中,屬于“上海制造”的占到了總量七成以上,其中不乏集裝箱起重機、火電汽輪機、風力發電機組、超級電容器等先進制造業“結晶”,也有眾多諸如“紅雙喜”乒乓球、“馬利”中國畫顏料、“敦煌”民族樂器這樣“接地氣”的民用消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