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資源,也是衡量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這“三個轉變”,為我國在新形勢下建設品牌強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提供了科學指導和現實路徑。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大力發展品牌經濟、建設品牌強國對于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躍上新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品牌建設關乎國家整體實力
品牌與國家形象關系密切。知名國際品牌是響亮的國家名片,對于提升國家影響力和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十分重視品牌建設。從1979年恢復商標統一注冊、1983年實施商標法開始,采取了多項措施推動品牌建設。例如,改革開放初期設立國家金質獎和銀質獎,評定省優部優國優產品;上世紀90年代“實施名牌發展戰略,振興民族工業”,開展“中國質量萬里行”活動,評定“馳名商標”;“十五”期間評選“中國名牌”;“十一五”期間大力創建自主品牌,評選“中華老字號”;“十二五”期間“推動自主品牌建設,提升品牌價值和效應,加快發展擁有國際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等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品牌建設進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新階段。2014年5月,習近平同志在河南考察時明確提出推動“三個轉變”,將品牌建設提升到新的高度。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
經過30多年的品牌建設,我國的產品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一批中國品牌在世界嶄露頭角。但也應看到,我國的品牌建設水平仍然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在2016年“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美國上榜品牌有227個,英國、法國各有41個,日本有37個,而我國只有36個。在新的國家品牌指數排行榜中,我國在163個參評國家中僅位列第六十四位。這顯然與我國制造業第一大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很不相稱。
人們通常認為,品牌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品牌建設只要遵循市場規律就能取得成功,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品牌建設關乎國家經濟和戰略安全、關乎民族文化傳承和發揚。特別是民族品牌,它們代表著國家的經濟實力和軟實力以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其發展壯大有利于增強我國在全球經濟競爭中的話語權,有利于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因此,應將品牌戰略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推動品牌建設。
品牌建設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
經過30多年持續快速增長,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外部條件和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增速換擋、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征越來越明顯。這就要求盡快改變以往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長模式,走上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集約型增長之路。在這一過程中,以品牌戰略助推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將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和持久動力。
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制造業競爭力。改革開放后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積極參與全球分工與合作,對外貿易實現長足發展,貿易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然而,我國對外貿易“大而不強”的現象仍然突出,在全球價值鏈中還處于“微笑曲線”底部,是典型的產品大國、品牌小國,尤其是缺少在全球叫得響的國際品牌。我國出口商品還有不少屬于貼牌和代工,賺的是“血汗錢”。隨著我國深度參與國際分工,外貿發展正處于加快培育競爭新優勢的關鍵時期,創建一批國際品牌是形成新的比較優勢的關鍵。大力推動品牌建設、發展品牌經濟,能夠助力我國制造業向上游的研發設計環節攀升、向下游的營銷服務環節延伸,提高制造業的綜合競爭力,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推動技術、產品和商業模式創新。品牌是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無形資產,凝結著企業的創新成果,能夠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創造市場價值。國際知名品牌往往具有自己的核心優勢,這種優勢包括獨特的產品、豐富的商業文化內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等。其中,核心技術優勢為關鍵,是許多企業強化品牌建設的底氣所在。當前,我們缺乏更多叫得響、有競爭力的民族品牌,主要原因不是品牌推廣力度不夠大,而是自主創新不夠、缺乏核心技術支撐。加強品牌建設,對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推動核心技術的研發應用提出了緊迫要求。同時,圍繞品牌建設加強產品和商業模式創新,能夠大幅度提高技術成果的產業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