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查制度的歷史發展
更新時間:2020-12-01 15:16:33
??? 在專利制度的形成初期,發明還只是個別現象,頒發的專利為數很少,因此,當時已建立專利制度的國家大多實行呈報登記制度。后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發明的數量逐漸增多,專利申請案也日益增加。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國家相繼建立或者引人了審查制度,作為削減專利數量、保證專利質量的措施之一。美國于1836年首創了審查制度,同時設立了專利局。它規定既具有新穎性又符合實用性的發明,才能被授予專利權‘這是專利制度的一大改革。此后,德國于1877年、英國于1905年先后實行了審查制度。但法國到目前為止仍然堅持不審查制度:例如,法國1992年7月1日的《專利法》規定,在完成規定的程序后,頒發專利證書。法國的不審查制度對比利時、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國曾產生過影響,到了20世紀50年代,國際上便形成了兩大專利體系:審查制和不審查制。這兩大體系之間的明顯差異在于對申請案的審批不同:不審查制度又稱形式審查制度,它僅僅審查申請案的文件是否齊備,表格是否符合標準,手續是否完備,發明是否屬于法律規定的保護對象:而審查制度卻要求在初步審查的基礎上,對專利申請再進行實質審查,看其是否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等專利條件。
??? 形式審查制度,手續簡單、花費較少、授權迅速,但不能保證專利質量;審查制度雖然所花時間長一些,但卻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專利質量。審查制度的缺點是造成大量申請案的積壓。為了擺脫這種困難,荷蘭于1963年創立了“早期公開,延遲審查”制度。專利局對這些公開了的專利申請是否進行審查,視專利申請人是否提出實質審查請求而定。申請人在規定的時間內,如不提出實質審查請求,其申請按自動撤回處理,臨時保護也隨之消失。自荷蘭以后,瑞典、丹麥、挪威等國家也相繼沿用這種審查制度。這項制度現已成為專利制度中的一項基本制度。我國現行專利制度也采用了這種制度。